中國古代歷史悠久,文化源遠流長,在漫長的歲月中,人們經過發展衍生出各行各業,才造就了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。當然,這一切的一切,都是基于古人的智慧和能力而形成的,而每一個行業的開始,也都存在著先驅者,比如紡織技術的先驅者便是黃道婆。
黃道婆為松江府烏泥涇(今屬上海市)人,此人早年因為生活所逼,在十二、三歲的時候被賣作童養媳。然而,苛刻的公婆給黃道婆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。正因如此,黃道婆選擇了離家出走,并流落崖州。
在崖州,黃道婆又嫁給了一個男子,然而,這個男子不久后就病逝了,黃道婆無奈出家寺當了僧人。黃道婆在這段時間中,從黎族人民那里學到了一整套棉紡織加工技術。
元朝元貞年間(1295年至1297年),年老的黃道婆遇到了海船,于是從崖州回到了烏泥涇。回到家鄉之后,黃道婆看到了家鄉的棉紡織技術非常落后,于是便根據當地的棉紡織生產需要,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技術,并將其傳授給了當地人,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積極影響。
正是因為如此,黃道婆去世后,當地人都非常難過,有識之士為她樹碑立傳,尊奉她為“織女星”“先棉神”。
對于這段往事,有不少的文學作品中都有所記載,比如王逢在《梧溪集》中寫到,黃道婆返回烏泥涇后,“躬紡木棉花,織崖州被自給。教他姓婦,不少倦,未幾,被更烏涇,名天下,仰食者千余家。”而此前的烏泥涇,就像陶宗儀所記的:“初無踏車椎弓之制,率用手剖去子,線弦竹弧置案間,振撣成劑,厥功甚艱。
黃道婆對于棉紡織業貢獻巨大,可以說是紡織業的先驅人物。她到來后,松江府以及整個長三角地區一躍成為中國著名的棉花種植基地、棉布紡織。她對紡織業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一是傳授紡織技藝,二是革新棉紡織工具,三是推廣棉花種植。
當然,聽完黃道婆的故事之后,有人可能會好奇黃道婆出現之前,當地人是如何織布的呢?其實中國的紡織技術由來已久,它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。而到了西周時期,則相繼出現了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繅車、紡車、織機。到了漢代,人們開始廣泛使用提花機、斜織機,而到了唐朝之后中國紡織機日趨完善,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。只不過這一切的變化,都沒有從根本上提高紡織技術,因此黃道婆的到來極大地加快了中國棉紡織業的發展進程。